日前,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意味着,历时一年潜心调研、精心布局的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有了明确的行动总纲,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发展蓝图已然绘就。未来,上海将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根据上海具体实际作出的国家战略部署。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是国家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新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根本举措。
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
上海打造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更顺应了上海的发展现实。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地区,2008年前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上海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但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冲击很大,加之近年上海房地产业出现明显的“滞涨”趋势,使得上海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近年来,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经济,上海转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金融业成为拉动上海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应当看到,上海经济主要靠金融业的拉动还不够,还应加快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为上海经济助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表示,过去人们习惯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微笑曲线的低端”,主要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获得发展。但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已经处在发展新阶段,具备了加入全球化的深度、广度和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明显,这就使我们必须转到更多以技术提高来参与竞争的道路上来。
今年初,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市委“一号课题”,成立重点调研课题组,由韩正任组长,上海市市长杨雄和市委副书记应勇任副组长。在深入政府各部门、区县、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调研后,有关“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5月25日,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这一天,距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调研,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正好过去一年。
《意见》认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首先要从突破制度瓶颈入手,就是要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而关键是要依靠创新人才,只有各类人才高度集聚,只有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充分迸发,上海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基础是要有良好创新生态环境,要有开放的平台,有宽松的社会氛围,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没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不可能培育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是要有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能没有国际一流、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必争领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前瞻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产业化项目。
“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认为,上海的市场环境高度开放,在上海的世界500强研发机构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产生“全球影响力”的基础。
建设综合性、开放型的全球科创中心,是上海的优势使然,也是使命所在。
首先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关键是要依靠创新人才
“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韩正指出,关键要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下决心简政放权,坚决改革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
体制机制方面,核心是“放”。企业创新投资难、大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些难的背后,归结到底是体制机制障碍。比如,一家互联网视频企业的设立,就需要文化、通信等多个部门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网络文化经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多张许可证,审批事项过多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意见》针对这个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根本是要放开搞活市场,向市场要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和动力,注重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调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职能转变。
比如,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办证规定。又如,统筹整合政府公共数据与信息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特别是对新模式、新业态等新生事物,不能急于用传统思维和老办法简单地进行扼制性管理,也不要急于发布禁止性规定,先让这些新生事物发展,让市场评价决定。
“说到底,开放就有活力,放开就是支持。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管控风险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韩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是靠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排出来的、不是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才能建成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此次《意见》22条举措中,有6条与人才建设直接相关。这些举措释放出一个明显信号,上海将实施更积极的人才政策,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目前,包括上海在内,国内大多数城市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的制度尚不健全。比如外国人申办永久居留证,基本条件是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申办周期一般6个月以上,迄今全国仅发放此类证件6000余张,上海2000余张,远不能满足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的需要。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公务员局局长陈皓说,现行的户籍和居住证制度,仍将学历和职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贡献。未来,上海将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聚才机制。包括创业人才获得的风险投资规模、科技人才实现的市场价值,将成为新的评价指标。
王尧基认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关键要搞好科创“软环境”的建设。作为国际大都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具有吸引科创人才的诸多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房价高企且远高于周边城市,上海的生活及商务成本很高,又使得以年轻人居多的科创人才在上海居留并展开科创事业的压力很大。再则,上海虽是国内金融机构聚集度最高的地方,但在目前的金融体制机制下以小微企业居多的科创企业能得到的融资支持仍很有限。因此,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要针对这些问题,切实改革不利于吸引科创人才、不利于科创人才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真正搞好科创“软环境”的建设,使科创活动尽快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解决人才问题,《意见》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将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之下,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