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荣洁通讯员陈伟朱国君摄影/张国权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6月5日,天空湛蓝,暖阳高照,桥西通顺街回民小学校园内书声朗朗、诗韵悠扬。这天,这里举行“读国学经典,树尚礼、习礼、行礼新风”国学成果展示周暨第七届读书节闭幕式,旨在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传统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品行。
纵观全国各地,国学教育日益繁盛,受到不少家长、师生的推崇,“读经”教育的触角越来越多地向孩童延伸。近些年,国学教育在我市日渐受到重视,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或者传统文化课,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将传统文化作为办学特色加以发展。
校园洋溢
国学气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上、下午课前时间,通顺街回民小学学生们会大声诵读国学经典,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
通顺街回民小学是桥西区最早开展“经典诵读”的学校,早在2008年,该校已将“经典诵读”列为本校特色教学之一。在这里,经典诵读已经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国学长廊、国学壁画墙、班级新书苑,都将国学经典元素融入其中,百樂坊娱乐城网址,既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学生每天多次经过,都能读读看看,日积月累,国学经典词句更容易入脑入心。
学校还按年级和学生的领悟能力选择国学书籍: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百家姓》、三年级是《弟子规》、四年级是《千字文》、五年级是《论语》、六年级是《大学》。通顺街回民小学不仅每天保持一定的诵读时间,还以校读书文化节为契机,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在本次国学展示周中精心设置了中年级“国学伴我行”识字大王比赛、经典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全校范围内开展以“礼在我身边”摄影图片、征文展等活动。
为了让文化经典诵读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该校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编写出《通顺街回民小学国学教育校本教材》,1―6年级每周一节国学课。
“经典诵读,是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丰厚学养积淀的重要举措。”该校校长王秀娟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已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与多学科完美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如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品读诗文、在习作中引用诗词名句等;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在美术教学中加进了国画和剪纸教学;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边诵读经典,边践行于实践;与班级文化相结合,对诵读工程建章立制,学生每天背诵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图书室每周推出一首诗赏读,班级周周考核每周一诗,每学期以古诗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桥东区也在国学教育方面先试先行,早在四年前,宝丰街小学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以“知书识礼,知行合一”为目标,开展了“读国学、悟经典,做文明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例如:课前5分钟经典诵读,推广《弟子规操》;举办“走近圣贤”读书节等。学校分年级编写了校本课程国学教材,开设了国学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总结提炼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法,把国学课上成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培育的育人课。用《三字经》、《弟子规》佳句规范评价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践行经典,从而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
诵读经典
潜移默化修德行
近年来,遍布市区的幼儿园、中小学都在争相开展诵读文化经典活动。学生早读、午读,主题班会,“读书节”中,都安排了各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国学经典”已成为开展学生美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
“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以下东营小学书法社团、通顺街小学国学诵读为引领,开展了国学教育、书法课堂等活动,优雅的环境、经典的内容,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桥西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任俊峰深有感触地说:“力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多背几首诗、几段古文,而是让他们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文中的精神,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使学生们从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他们终生受益。”
谈起诵读经典带来的益处,全国读经教育宣导员程云枫说:“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导青少年反复诵读这些经典,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积淀传统文化知识,更能让处在道德养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操守和道德情怀。比如,《弟子规》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应当遵守怎样的规矩,短短百句话,看似不起眼,实际却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诵读经典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越背越喜欢。”记者采访了几名通顺街回民小学学生,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四年级学生韩素燕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自己的影响最大,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感知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