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经济成深圳发展主动脉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佚名 2014-06-11 09:20:07
字体: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加关注 扫描二维码比特币要闻:苹果接受比特币应用将大爆发 | 80后首投即中双色球517万 | 中金网贷平台 年化13%收益
6月10日,深圳科技园达实智能大厦内人头攒动,全国各地驻深办事处代表纷至沓来。智能化社区、智能化酒店的解决方案、建筑能耗集成在“云”里……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访者对每一项展示都充满好奇——事实上,在深圳众多五星级酒店和科技园区里,这些技术正在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达实的红火景象只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缩影,就在其周边不到1000米远的腾讯、迈瑞等世界级企业早已成为人们眼中深圳旅游版图的新地标。一些代表向记者感叹,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有着更为优厚的发展土壤,而多年来对创新驱动的坚持,也让如今的深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此言不虚,创新是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动力之源,用数据或者更能说明问题。市长许勤近日透露,201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创新已逐步成为深圳经济升级版的驱动力。
人均GDP超过标准值
深圳步入创新驱动轨道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尽相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几个阶段。而深圳,正在步入创新驱动轨道。
“深圳创新型经济形态正在成功切换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吴思康副主任介绍,按照世界经济论坛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就进入了创新驱动增长阶段。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62年、1973年、1976年和1995年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而2013年,深圳人均GDP达到2.2万美元,从人均GDP这项指标来看,深圳已步入创新驱动轨道。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深圳自主创新环境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水准,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因为如此,推动了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上实现了发展的新突破。他认为,下一步深圳的目标应瞄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产业“新军”已成
深圳经济增长中坚力量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区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区域经济优势就已不再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状况,而是依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深圳,这一论述也体现得更为生动和清晰。
钟坚教授指出,过去,人们一直都说深圳存在四个难以为继,深圳城市发展空间实际上已达到经济增长的“天花板”。但由于提前布局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新军”已经接过接力棒,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记者查阅数据发现,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而2010年,当年六大产业总规模为8091亿元,即3年翻了一番!
“产业新军”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深圳有著名的“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很显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392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超过50%。
创新载体数量飙升
今年将超1000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创新的载体,一直以来,这也被视为深圳的“短板”。如今,羽翼渐丰的深圳创新行动正经历着新的蜕变,活跃的创新载体已成为深圳创新的动力和涌泉。
去年,深圳在源头创新上布局速度明显加快。记者获悉,2013年,深圳新增国家、盛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76家,创新载体数量大幅飙升,总数达到955家,而今年将超过1000家。
如果推算至2008年,这几年增加的创新载体相当于前28年组建数量总和的近4倍!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向本报介绍,近年来,企业自建的国家实验室、各区引进的重点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令新兴产业有了跻身国家平台的实力。为促进研发与生产的更紧密衔接,深圳以市朝、产业化为导向,先后组建了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在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构筑了9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而新型研究机构目前已成为深圳基础科研发展的亮点,以光启、华大基因为代表,新型科研机构不仅是原始创新的尖兵,更积极致力于产业化。
市政协委员欧阳文道认为,深圳决策层重点支持和培育国家基础布局当中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项目,因此一度不为人看好的深圳基础研究“短板”,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力下,被迅速地夯实,基于此,创新获得源源活水,这也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
研发投入强度远超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补齐“短板”,让深圳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链,现实中深圳有不少生动的实践演绎。比如光启,带动了深圳在超材料领域的布局;华大基因,带动了我市在基因测序上的布局;超多维、易尚等企业,带动了我市在3D显示行业的布局……
深圳,在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干细胞等研发领域均处于国际前沿。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眼中,拥有众多“第一”头衔的深圳越来越像是中国版“硅谷”。
当然,几个案例的分析或者不足以说明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数据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据了解,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科技实力、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都较高。记者昨日获得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超过日本和芬兰,相当于G8国家平均水平的近2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
“这也意味着,深圳研发投入强度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正在接近全球最高水平。”吴思康强调指出,深圳研发投入结构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超90%来源于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是北京的两倍多,位居全国首位,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深圳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4%”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深企对科研投入的强劲动力,从专利数量和质量可见一斑。
去年,深企在专利申请上大放异彩,中兴和华为均位列全球企业专利申请量三甲,并且是PCT国际专利全球前50强中仅有的两家中国大陆企业;腾讯、朗科、迈瑞、比亚迪拿下4项“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专利金奖总数的20%。
从全市范围而言,2013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国内总量的48.1%,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增量占全国增量的69.6%。
从“买技术”到“卖专利”
“轻资产”创新型企业涌现
更大的研发投入,换来了更为沉甸甸的专利果实和技术壁垒,这也反过来促使企业形态、盈利模式发生了可喜变化。
“过去卖产品,现在卖技术,过去拼人力,现在拼脑力”。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这已经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吴思康分析指出,以创新技术为主要产品,以专利授权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买技术”到“卖专利”,这种“轻资产”技术创新型企业,正成为深圳高科技领域新的发展业态。
从“小企业”超多维的故事中或能一探究竟。过去,人们早已习惯国外企业向中国企业收劝专利费”,对于中国企业向他们“收费”,或者还感到“不适应”。不过,深企超多维就是这样一家企业。2012年,经过6年潜心研发,超多维裸眼3D技术拿下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以300多项专利完成全球专利布局,如今国际产业巨头不断前来寻求专利授权,公司很快实现了上千万美元产值。
“想要拥有话语权,归根结底要靠技术。”超多维总裁戈张告诉深圳商报记者,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朝阳企业,与欧美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认为,在创新产业链中,技术创新越靠近源头,其带动效应就越大,其成果不是一个产品,可能是由一个技术演变成上千种产品,将爆发出“核裂变”般的能量。仅深圳市场,3D显示技术产品的发展将撬动电子、影视、动漫、广告、医疗等相关产业至少50亿元产值。
责任编辑:风铃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